English

拉美作家的巴罗克文风

1998-07-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拉美作家的西班牙巴罗克文风,更加具备了现实主义特征。

巴罗克艺术起源于意大利,是意大利文Barroco的音译。60年代,前苏联学者曾经这样界定:巴罗克是“十六世纪末期到十八世纪中叶在西欧艺术中盛行的艺术风格”,“是专制制度用来为自己歌功颂德的。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倾向于过度铺张和艺术上的放纵……”

以前,笔者对巴罗克风格的了悟,也从来囿于这种观念。

但是,自从粗通西班牙文并涉足西班牙语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却多少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感情认识。

不错,巴罗克风格起源于意大利,但却在十六、十七世纪的西班牙达到了鼎盛。这是由于西班牙在这个时期发展成了欧美大陆的头号霸主,并把封建主义推向了极致,于是,繁文缛节和奢华之风迅速形成。作为现实之反映,当时西班牙文学艺术上的巴罗克风格的确有铺张、放纵之态,但却大多不是为了歌功颂德,恰恰相反,“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如贡戈拉、克维多、卡尔德隆甚至塞万提斯,几乎都是“异端”或“持不同政见者”(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他们的铺陈和放纵常常都是为了抨击和嘲讽奢侈糜烂的西班牙王朝及其为其他西方王朝所竞相效仿的“宫廷礼仪”之类。

后来,巴罗克风格随着西班牙人传入美洲。这时,巴罗克风格发生了变异,“因为所有的共生和混杂都将自然而然地导致巴罗克”,就像绘画中的马赛克。这是卡彭铁尔说的。

在卡彭铁尔那里,巴罗克还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同义词。“由于拉丁美洲的原始景物、它的奇特的构成和本原、恰似处在浮士德世界中的印第安人和黑人,由于这块大陆发现得太晚所给予的种种启示与谜团以及不同种族的大量混杂,拉丁美洲的神话之源远未枯竭。”

综观拉美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你就会发现,它们多少带有巴罗克倾向,尽管它们铺陈的可能不尽是魔幻(神奇)。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1967)是一部典型的巴罗克小说,它是那么铺张、那么放纵它的神奇,以至于许多人(包括王蒙这样的作家)都难以将它通读。

巴尔加斯·略萨、科塔萨尔和富恩特斯曾经是如此热衷于结构,几乎将古今技巧神玩了个遍,成了博尔赫斯所说的那种仅次于上帝的“人精”。

至于声名日上的古巴流亡作家加夫雷拉·因方特,则一直以“新巴罗克作家”自称。他的那部令人趑趄的代表作《三只老虎》(1967)连同另一位古巴作家莱萨马·利马的《天堂》(1966)竟是如此的雕琢、夸饰、繁丽和神奇,以至于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都难有中译本问世。

年轻一代在这方面也不示弱,墨西哥女作家埃斯基韦尔(有1989年的《情似巧克力水》和1995年的《爱情法则》)、智利女作家阿连德(有1982年的代表作《幽灵之家》、1995年的近作《保拉》)等,也相当的夸饰、神奇。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需要强调的是,拉美作家发展地继承了十六、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巴罗克文风,使它变得更介入、也更加具备了现实主义特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